一副厚重的眼镜架在高挺的鼻梁上,显得斯文而又内敛,不是笔者追着问起他的从事地质工作经历,他很难向人说起他的“不堪”的往事,也很难将他与地质专业联系在一起。
“我是半路出家的,以前是师范毕业,但是一天老师也没当。”当张重维说起这段往事时,我有点惊讶,这可是公司的“地质专家”啊。
张重维毕业于大冶师范,97年毕业后分配到鄂东南地质队当一名小学老师,但其时地质队小学并归社会办学,从小对神秘的地质工作就有好奇之心的他选择留了下来,被分配到地勘部做工程基础地质工作。和都是科班出身,并且身经百战的同事们一起,他就像一个彻头彻尾的“门外汉”,但这是他人生最为精彩的华丽转身。
地质工作是辛苦的,没有固定场所,吃住在工地,张重维那时也年轻,学习劲头十足,所有的业余时间都放在了自学上,他几乎与每一个前辈都成为了忘年交。每次看到一座座有自己亲自参与的工程拔地而起,就倍感自豪,那是因为有自己的心血与汗水在里面。
即便自己也很努力,但半路出家的张重维也深感自己的基础薄弱,理论知识太浅,他向单位申请,进入了中国地大(武汉)地质专业学习。对于此次学习,张重维认为,这是一次正确的选择,我的人生因为地质发生了微妙的蜕变。
说来也巧,地质队与三鑫公司合作,对外围和深部的探矿权进行全面的勘探。张重维成为了这个项目的主要技术员之一,对地质的热爱,让他完全沉浸在了矿区成矿规律的研究当中,在三鑫矿区经过三年多来的摸爬滚打,张重维走遍了矿区的沟沟坎坎,走到了矿井巷道的每一个角落。他所在的项目组为三鑫公司提供了千余万吨的矿石量储量。其中多个项目荣获中国黄金协会和湖北省地勘局找矿成果奖。
在数年的工作实践中,张重维已经对长江中下游铜绿山成矿带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。当地质队撤离的时候,他对三鑫公司这块热土有着强烈的留念。当时,地质队的同行看出了他的心思,就点拨提醒他,如果你真想继续开展这块区域的地质研究,最好是留在三鑫公司。一句话如醍醐灌顶般提醒了他。很快,他就加入了三鑫公司这个团队,就这样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。
张重维一到公司,就被委以重任,担任了三个“角色”:第一个角色是“师傅”,由于在地质专业摸爬滚打了数年,加上他的勤奋,依然是这里的老师傅了,公司每年招录地质专业新生,张重维都担负起了以老带新的重要任务,他带出的徒弟都成了矿山地质专业的骨干力量;第二个角色是“内当家”,当时矿山的地质编录工作很不规范,造成了较多的偏差。每次下井,张重维都带着技术员认真分析矿石和岩石的区别和辨认,不懂的甚至请教地质老专家,在很短的时间内,技术员们的地质编录工作有了很大的起色,井下生产供矿品位逐步稳定,损失率和贫化率较以往提高了1个百分点;第三个角色是地质找矿技术员,这是他的本职工作,他用脚步走遍了井下的十几个中段,每一处的地质形态他都了如指掌,在他负责探边扫盲工作中,每年探获的资源量都超过了20万吨以上。他用丰富的地质实践和理论知识,将一些隐伏矿体逐步揭露,每年为公司找回了大量的资源。
作为一位技术全面的地质工程师,张重维也受到了集团的重托,走出三鑫,到湖南,江西,河南,山西等地方考察矿山,为集团公司的资源扩张战略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和突出贡献。
去年以来,三鑫公司提出了“两个转变”的战略发展目标,其中资源开采由浅部向深部转变成为了张重维的主要任务之一。张重维深知,老中段的供矿能力逐步萎缩,生产组织越来越困难,如果不顺利推进深部开拓工程,不能完成生产任务,作为一名矿山的地质工程师,那就是失职。
那段时间,张重维几乎与休假隔绝,把所有精力投入到了深部开拓的首采中段-570米中段的开拓上。每一个巷道的开掘,每一寸掘进的进度,他都要把这些数据精确到以“天”为单位来计算。这些都成为了每天必须亲临现场指导的动力,他甚至形容那时的工作状态为“打仗”,每天和同事都要在现场呆着,每天都要量出掘进量,思考影响掘进工程的因素,并加以化解,一切都做到了然如胸。令他感到欣慰的是,深部开拓的首采中段在计划的时间实现了顺利落矿,而且在今年9月份供矿突破了万吨大关,缓解了井下供矿压力,为全年超额完成生产任务做出了贡献。
深部工程首战告捷,但张重维不敢有丝毫懈怠。在接受完笔者采访的时候,张重维又投入到了紧张的工作当中,他又在计划着怎样将三鑫公司周边数个探矿权的资料完善好,并将它们整合成一个新的探矿权。在下一步探矿工作的计划上,他说,除了做好公司深部勘探以及探边扫盲外,还计划将程文秀村组附近的探矿空白区域申报探矿权,争取在未来几年能摸清那块资源状况,为公司寻找下一个资源突破点。
张重维与老师这个职业擦身而过,却从一个地质的“门外汉”逐步成为了一名地质骨干工程师,这固然和他对地质的热爱与钻研息息相关,但张重维毫不掩盖地说:“三鑫公司是一个能让人充分发挥个人能力的大舞台,没有这个舞台,我就是再努力,也不可能在矿山地质方面有所施展,这个对我的人生来说,十分重要。”